自恋的尽头,是爱的荒芜之地
发布时间:2020-03-18 浏览次数:165次
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自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有报道称全球正在遭遇自恋现象的侵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自恋人格特质的增加和肥胖症的增多一样迅速。当我们听到自恋这个词的时候,也会觉得它蕴含着贬义,是不好的,是一种病。
自恋的概念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传说有一位名为拿斯勒斯(Narcissus)的王子,他爱上了池塘中自己的倒影。后来他就一直盯着倒影看,茶饭不思,最终化成了池塘中的一朵水仙花。水仙花的英文恰巧也是narcissus,而自恋的英文则是narcissism。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幅场景,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自恋的本质。当这个王子一直盯着自己倒影看时,你觉得他孤独吗?难以靠近吗?因为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这个倒影上。他爱上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那个倒影。一个脆弱的,只要受到外界的冲击,就很容易碎掉的倒影。
为什么容易碎掉?因为它太脆弱,没有爱的基座,是一片荒芜之地。
01
什么是自恋?
有一种说法是,人人都自恋。这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着神话里王子那样近乎病态的自我欣赏的状态,而是指与自我欣赏相关的部分。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自尊水平,一个人的自尊水平的高低、稳定与否,是否善于调节,可以作为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健康与否的一个维度。在此维度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点,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也可以处于不同的位置,这些点构成一个连续谱,我们可以将此连续谱大致划分为为健康的自恋和病理性的自恋。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自恋的区分
1、健康的自恋
健康自恋的人,有着适度的自尊水平。他们并不那么依赖于在外部世界取得的成就:如外貌、他人的肯定和赞美等外在的东西来调节自己的自尊水平、获得存在感。相反,他们依赖于自身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即通过内部心理世界对于自我价值的确认,来调节自尊水平。
拥有健康自恋的人,在受挫时可以承受负面情绪。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着清晰稳定的认识,了解并接受自己的局限,不会想成为完人。同时,健康自恋的人也能够大方且适度的自我欣赏,进行自我的展现。他们不会感到羞怯或是怕被人攻击,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展露没有得到他人足够多的关注和赞美,而感到受挫。
健康的自恋,一般是建立在早期的良好的养育上,比如高质量的母婴关系。健康自恋的人格发展水平也比较成熟,所使用的防御机制类型也比较高级。
2、病理性的自恋
根据自恋程度的不同,病理性自恋也可以分成比如自恋型人格特质,自恋型人格障碍,恶性自恋等等。
但因为今天是一个普及性的讲座,所以我不做明确的区分。我想分享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咨询工作,我观察和体会到的,拥有病理性自恋问题的人的一些基本特质。
病理性自恋的几大特质
(1)过分地耗费精力去获得外部世界的成功
这些自恋的人,他们过分地醉心于事业,金钱,地位,权力,甚至是才华、美貌,完美的爱情等诸多相对标签的东西。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过分”,比如不断整容,过分追求肌肉发达,过分追求名利等。这里有一个程度的差异,而不是所有做这些事的人都是自恋。
有些“不成功”的自恋者(这里的“成功与不成功”是社会普遍意义的,即一种比较表面的价值观评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与否),他们会因自己的不成功而极度羞耻,并极力地掩饰自认为不完美的部分。他们会期待经过不断的努力,成为理想化的自己。或者通过接近某个能够被他们理想化的对象,并且在幻想当中与这样的一个完美的对象融合,以此满足对自己的理想化期待。
(2)我是特别的, 我是最重要的
自恋者们会无意识的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在他的领域或团体之内,由于他们的确投注了很大的精力,也可能的确取得了某些成就。但他们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且极度地无法承受失败。因此他们其实往往有着较高的焦虑水平。
为了获得“成功的光环”的感觉,自恋的人需要将心理能量都投注到自己身上、或者正在做的事情上,又或者是投注到别人怎么看自己这件事上,其本质上仍然是只关注自己。缺少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甚至是对大自然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好奇,他们的内心是相对封闭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自恋的人会倾向于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建立关系,或者和这个人身上的某些同自己相似的部分建立关系。心理学将这称作孪生移情。即,我把对方当成是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一个人去喜欢,去接近,其本质上依然是在和自己在一起。但这样的关系不深刻也不真实,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看到关系当中的另一个人,或者并不接纳这个人身上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部分。一旦这个关系中的另一个人让他觉得和自己不一样了,那么他也就会失去对这个人的兴趣。
对自恋者而言,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有难度的。他们也需要恋爱、结婚、养育小孩,但关系的实质是:他们把这些重要的他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外延来使用。在人际关系中,自恋者会无意识的对这些人实施一种剥削。越亲近的关系,这种无意识的剥削会越严重。他会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强加于他人,不把他人当成区别于自己的独立个体去对待,而是期待这些人对自己完全的顺从或保持一致。久而久之,关系中的另一个人就会感受到压抑、不舒服,被贬低,不被尊重。
(4)缺乏共情的能力
由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这一点可以发现,自恋者的另一个特质是:缺乏共情的能力,即站在他人的角度与立场上,去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譬如在一个男性自恋者的夫妻关系中,一旦妻子表达了对丈夫不一样的想法和感受,丈夫就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在他的逻辑里面,你跟我是一体的,你怎么可以和我不一样。妻子越努力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就会越费解,他会完全听不到,或者是完全听不懂。
(5)易嫉妒
自恋的人非常容易忌妒,或是容易觉得别人在忌妒自己。拥有健康自恋的人在看到别人成功时,会认为你很好,我也可以好。我们只是不一样而已。但病理性自恋的人会无法忍受别人好,而自己不好。或者推己及人,当自己有所成就时,会觉得别人因此而不好,而嫉妒自己。这种特质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02
自恋的心理成因
有人认为,自恋型人格的人将那么多的心理能量都投注上自己身上,他是真的很爱自己!但实际上,自恋,并不等于爱自己。自恋者极力去追求的光环或肯定,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在获得了“光环”之后,我就会成为值得被爱的人。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
为什么需要无条件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的渴求,一般是基于早年的养育经历。这就涉及到自恋心理问题的成因。
我们人类婴儿在刚出生时是非常脆弱的,完全无法独立存活下去。因此,婴儿极度地需要母亲的喂养与照顾。这时,如果母亲给予足够好的回应与照顾,就能在婴儿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安全感。当然,没有母亲是完美的,因此母亲在回应婴儿时,适度的挫折与不完美,也是可以的。总之,婴儿会感受到,我的需求是可以被妈妈满足的,有一些小的不如意也是OK的。所以呢,长大以后,我对外部世界有需要这件事,就不是那么可怕了。
但是,如果婴儿在生命早期被养育的过程中,被过度的满足了,即母亲竭尽所能的去满足他——这个在临床中观察到并不多,更多的是后一种情形,即:母亲过度缺乏对婴儿需求的及时回应。那么,这就会导致婴儿在生命早期的受挫感过于强烈,会无助绝望。但婴儿总是要活下去的,这时人类的心理就会发展出一种保护机制:创造、想象出一个完美母亲的存在。因为有这样一个完美母亲的存在,我的痛苦是可以被抚平的,我不会那么的绝望和难受。
又或者,这个婴儿发展出另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机制:即他会慢慢地告诉自己,我对外部世界是没有需要的,我不需要任何人来照顾我,我已经足够强大,可以自给自足。当这种情况延伸到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就很难真正地允许自己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心理上的需要(或者将只能他人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延伸去使用),相反地,他们把所有自己觉得可以依赖的东西,建立在他们能够去获得并掌控的外部物质世界上。
为什么要依赖于外部世界?因为把满足自己需求的希望寄托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是不可控的,是危险的。就像早期的婴儿,妈妈对他而言是一个完全不可控的对象,他很难再去重复承受这种失控的、绝望无助的感觉。所以他只能够把希望寄托在他自己可控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只要我足够努力和强大,就会有人来爱我,我就不会那么脆弱,我就不会需要其他人了。
虽然自恋者已经发展出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实际上他的内在依旧是非常脆弱无助的。他希望可以有一个完美的母亲,并且这个母亲能满足自己所有需要的这样一种愿望是一直存在的。在成年之后,这种愿望可能会体现在亲密关系中。比如在心理上,他们内心的那个婴儿,就会把自己的配偶,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完美妈妈来要求,来期待:“我的所有的需要,你都要满足的!”这是一种他本人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需求。
03
自恋可以被治疗吗?
那么,在咨询中,自恋可以被治疗吗?当然可以。
在心理咨询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咨询师这样一面镜子,帮助这个人来体验心理世界的情感。我们需要看到,在自恋者的心理状态的背后,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加以足够多的理解、陪伴,和共情,让他慢慢的能够理解到自己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他表面上所认为、所追求的那些光环与荣耀,那些水中倒影。我们需要让自恋者慢慢的能够耐受内心的真实体验。这些体验可能是非常绝望的,悲伤的,荒凉的。
也可能是很渴望的,但却得不到的。他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够好,所以得不到回应。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为这样一些很深的愿望是被压抑的非常之深,非常之久的。另外,也一定需要自恋者意识到自己有一些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样才能有动力来进行咨询。
最后,我们需要记住的事,病理性自恋并不是无法理解的,也不应该被唾弃或贬低。他有很多东西是需要被理解的,他内心真正所渴望的是真正的爱。因此,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什么是自恋,能够明白自恋的大致的成因,能够有机会对身边的——如果有这样问题的人——有更多的理解,甚至帮助。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如果您出现婚姻情感、亲子关系问题或是心情不好、焦虑、睡不好、恐慌、强迫等明显的问题,抑或没有明显症状与不舒服,或只是有一些莫名的不适感,想进一步了解自己某些问题的潜在原因,表达您想接受心理咨询的意愿,以及您想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什么问题、困扰。拨通我们的预约电话,我们的前台助理会尽可能根据您的情况,帮您安排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025-8458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