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亲子关系 > 修复孩子的专注力,尊重孩子不被打扰的权利

修复孩子的专注力,尊重孩子不被打扰的权利

发布时间:2020-03-29 浏览次数:163次

 01  

妈妈自以为是的“好意”

朋友曾给我讲过她的经历。

读书时代,晚上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写作业,母亲常会过来特别的关注她。一会儿,她端来水果,说,你边吃水果边看书,别累着;一会儿,她又跑来问她,需要喝水不,我去烧点水;一会儿,又过来告诉她,别熬夜太晚,对身体不好。

整个晚上,她感觉心里非常不安,也没法集中精力看书,即使能持续20分钟的专注,都像有预感似的,会被妈妈突兀的中断。

她说,妈妈的好意和关心,她的确能够感觉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她担心孩子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这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她理解她。

但同时,她对于她的“好意”抱有极大的愤怒。

她还说,没经过我的允许随意在我思考的时候打断我,这让我特别的无语。告诉她无数次不要这样,她依然如故。谁让我有这样的妈。

事实上,妈妈的“好意”破坏了她思维的连续性和做事的专注力。

即使到了成年时代,她仍然无法坚持在同一时间专注性的做一件事。

刚一坐下准备工作,她想起自己要喝水;看书看着看着,就随手拿起手机玩玩;哪怕正在和人饶有兴趣的聊着天,她的思绪都可能天马行空的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她说,想让注意力真正的持续在某一件事上,一定要非常努力的约束自己,完全用理性去指导自己,或者设置无法中断的活动,长时间的训练,才可能达成她想要的目标。

为此,她不得不自我控制。

接受妈妈“好心”的同时,去修复自己的专注力。

  02  

爷爷奶奶自以为是的“爱”

一个周末带着孩子到好友家找她儿子玩,两个小朋友年龄相当,也比较熟悉。

一进她家门,我就发现她孩子正眼睛大大的盯着客厅中央的电视看,好像是动画片,声音有点大。看到我孩子到了,热情的打招呼,牵着手两个人去玩了。小朋友们一会玩积木,一会玩汽车,一会玩拼图,似乎找到了乐趣。

可偌大的电视机一直保持打开状态,她孩子玩着玩着又在电视面前愣一下,瞟一眼,再接着玩,这样的行为反复了好几次。

我有点担心地说,你们为什么不把电视机关掉呢?这样会打扰孩子们玩玩具。

这时奶奶说,我们孩子就喜欢看动画片,他一起床就打开电视,吃饭也是端着碗边吃边看,他都习惯了,没开电视他会不高兴的。

我知道我的建议是徒劳,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而这往往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通过玩耍的过程,很容易感受孩子无法专注。

玩每种玩具持续的时间都不太长,他看到我孩子玩积木,他参与一下,很快就没了兴趣;去玩玩具车,碰一下又索然无味;他似乎总在寻找什么,但找到之后又无所适从,没办法真正投入。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只有通过反复的专注,儿童才能进入事物的内在,深入到事物的深处,开始触摸事物内在的法则。

而这个孩子,通过爷爷奶奶长时间“爱”的干预,很难建立与事物内在法则的联结。

  03  

修复孩子的专注力,尊重孩子不被打扰的权利

孙瑞雪说,一个孩子的专注力破坏了,耐心等待才是修复的方法。

她们幼儿园有个5岁的小男孩,每天都在园里游荡,不停的打扰其他小朋友,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物上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懂得孩子发展规律的她一眼就知道孩子的注意力破坏了。但她没有干预他,只是耐心的等待了三个多月。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订书机,打开订书机的滑道,订书针弹了出来,这给了他十足的兴趣。站在那投入的玩弄,竟然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换做以前,这是不可能的事。

这个孩子是幸运的,遇到了尊重他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注意力也会在老师和父母的配合下慢慢得到修复。

而太多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机会。

常看到的现象是:

孩子正在那玩得兴趣盎然,欢乐无限,妈妈强制性的让孩子过来,把衣服换了再玩。这其实打断了孩子专心体会快乐的权利。

孩子正和小朋友安静玩积木,投入专注,奶奶直接让孩子离开,拖着孩子回家,留下一阵阵哭声。这其实打断了孩子专心探索的权利。

孩子正在津津有味的看书,只听到妈妈叫他去帮忙,把他屋里的脏衣服拿去洗。这看起来是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但却发生在孩子认真看书的过程中。这其实打断了孩子专心思考的权利。

在打断孩子持续性的活动时,父母有太多理由。

因为爱他,所以要不断的嘘寒问暖。

因为在意他,所以要用电子产品来满足他的需求。

因为害怕他生病,所以不能玩得那么尽兴、那么疲惫,玩一下下就可以了。

这些理由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但却可能以牺牲孩子专注力为代价,也许这不是父母愿意看到的结果。

常有家长抱怨说,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也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不好。

上课时间是50分钟,而孩子在家里能够独立专注活动的时间从来没有超过5分钟,这怎么能让孩子上课专心?

持续性的打断,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毫无益处。

尊重孩子有不被打扰的权利,这才是注意力培养最基本的态度。

作为爱孩子的父母,从来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当这份“好心”压垮了孩子的专注力,只能让人悔恨和遗憾。

收起这份“好心”,耐心等待孩子慢慢的探索、主动的参与、积极的思考、饶有兴趣的活动,尊重孩子有独立活动和不受打扰的权利,才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父母的这份“耐心”,才能促使孩子与他探索的物体建立更深入的关系,掌握事物运转的规则,内化成自我行为的动力。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作为父母,义不容辞。

李增芬: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清庵(lizengfen-11)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如果您出现婚姻情感亲子关系问题或是心情不好、焦虑、睡不好、恐慌、强迫等明显的问题,抑或没有明显症状与不舒服,或只是有一些莫名的不适感,想进一步了解自己某些问题的潜在原因,表达您想接受心理咨询的意愿,以及您想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什么问题、困扰。拨通我们的预约电话,我们的前台助理会尽可能根据您的情况,帮您安排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025-84584678



cache
Processed in 0.009670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