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其实是嫌弃
发布时间:2020-04-21 浏览次数:163次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在家上网课,这其中就会出现一些让家长奔溃的事情。
比如,孩子沉溺电子产品,不做作业,没有一点自主性。因此,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特别是妈妈们总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到后来就有各式各样的沟通问题,怎么说孩子他都说不听。甚至出现了网上所说的现象:“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其实我们可以去分析一下,父母跟孩子的沟通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因为存在着一些误会。
很多人把孩子描述成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人,其实我们都是从孩子开始,在很小的时候,也会觉得爸爸妈妈跟我们的沟通总是不在同一频道。比如明明自己有一个特别好的想法,当说出来的时候,父母不是表现出支持,而是更多的打击。或者父母在过问学习情况后,一些责备或者羞辱性的东西就会出来,“你看隔壁家的小孩,你看你哥或者你们班的谁,学习成绩都比你好”。在这个过程中,即使父母的本意是让孩子有一个榜样,实际上孩子听到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好时,心里就已经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了一个假想敌,内心不仅生气,更多会感到自己特别糟糕,甚至会觉得父母为什么不要一个隔壁家的孩子或者别人家的孩子?中国文化中有一句话叫“知耻而后勇”,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一旦知道羞耻,他就会有勇气去应对一些事情,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当孩子发现他永远成为不了那个人的时候,就会选择破罐子破摔。所以我们会发现本身很乖巧听话的一个孩子,忽然之间变得越来越顽皮,甚至越来越叛逆,你说的任何东西,他都会跟你对着干,或者说当你想去跟他分享、沟通一下的时候,他却只想回避。即便你跟孩子沟通了,他还是没有改变。哪怕你拼命地说,拼命地教育,但对方好像无动于衷,眼睛都不看你一眼。孩子都想让自己父母看到自己,或者说认为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哪怕你现在成年了,你也希望你做事情时的努力能够被他人看见,或者说有人能够去真正感受到你努力过程中的所付出的一些东西。当然,我们不是强调付出,但是你如果没有看到的话,孩子是没有任何存在感的。等到发现没有被承认的时候,往往在这一刻他会跟父母之间产生一种权力斗争。我们所说的权力斗争就是自主权,我什么时候做作业是我说了算,而不是你说了算。如果说权力斗争发现自己失败了,他也不愿意跟你沟通,而是去成为你认为的糟糕的那个人,以此来对抗你。所以,你越是指责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用心去看见孩子努力的过程。
孩子就会感觉到他完全是被你忽略的,或者是被你嫌弃,甚至他觉得努力的过程没有任何意义。另外,作为父母的我们非常努力,甚至牺牲自己去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可那就意味着孩子对你的生命没有太多贡献,相反,他是来索取,要你付出代价的。因此孩子也会没有存在感,更没有价值感,他会觉得自己好糟,自己是父母的痛苦生活的来源。我们说人生的意义是要体会到对他人有贡献的感觉,就有点像是一个更小的孩子,哪怕他刚刚出生没多久,他对你笑一下,你就会很开心,很幸福。这其实就是孩子给你提供了情绪价值。但有时候我们会去否定了这一点,一直把孩子当成是我们的一个累赘,特别是我们要牺牲自己才能够去满足到孩子,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甚至会觉得,如果他不能够按照你的方式的话,他会愧疚。因此我们往往用这种方式去左右孩子的自主,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离你越来越远,虽然他有可能会听你的话,他会很乖巧,甚至于讨好你,然而他并不是为了跟你建立更好的关系,而是为了避免自己产生一种愧疚的感觉。有时候父母的情绪会非常糟糕,哪怕孩子没做什么,也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出气筒。
我微博上面经常收到一些私信,有很多的人说,我父母特别是我父亲在外面是一个蛮好的人,但是回来了以后是个暴君。这有可能是因为家人,因为你是他的孩子,不管他对你怎么样你都离不开。在这种情形下面,我们作为孩子离不开的话,只能受着,但是心里边会很难过。所以如果我们自己作为父母的话,在跟你的孩子的沟通中,你认为是在教育他,更有可能是我们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然后恼羞成怒,发泄自己的情绪。我经常说愤怒的背后是无力和无助,或者是一种沮丧和羞愧。那么在这种情形下面,我们如果一旦愤怒了以后,我们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完完全全就像回到了一个孩子的本能状态。什么是本能状态?一旦我们有情绪,必须要马上做出一个行为,我们是没办法去节制自己的情绪,也没办法处理自己情绪。有点像我们经常说的,我揍你是因为你惹我生气,这就很有道理,但是这个道理只存在你是可以掌控别人生命,这种完完全全就是君王是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暴君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你是属于我的奴才。所以很多的父母可能在无意识中间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孩子生命,在这种关系里,我们就会说,我的情绪你必须要受着,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没有任何反抗的权利的。在这种情形下面,我们再跟孩子沟通的话,我们其实只是在发泄情绪。这种急性情绪长久积累的话,到后来我们会嫌弃自己的孩子。所以,当我们发现以上这些沟通误区以后,我们是需要去避免的。那是一个雷,我们尽量不去睬;那是一个坑,我们就尽量不入坑。如果能够这样的话,那对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或者跟亲密中伴侣之间的关系,或者其他的人际关系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