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大结局:无论什么年纪,追求稳定都是徒劳
发布时间:2020-08-21 浏览次数:154次
花很长的时间看了一部电视剧,像是跟着三个女孩重走了一遍她们的三十岁之路,觉得还蛮值的。电视的结局,每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生活在幸福窝窝里的钟晓芹,遇到了爱养鱼的丈夫陈屿,丈夫关心鱼比关心她多。钟晓芹忍受不了丈夫的冷暴力,选择了离婚。离婚以后,她和小六岁的男生谈恋爱,开始尝试写小说,又发觉小男友并不适合自己,最终选择和丈夫复合,还阴差阳错地成了畅销书作家。小镇姑娘王漫妮在上海做了8年奢侈品销售,在遭遇男朋友的欺骗后心灰意冷。回了老家,与公认的好男人相识。又因心里舍不下上海,重新冲进了拼搏的人潮里。所幸遇上贵人,愈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终在三十岁,选择出国留学。人人羡慕的顾佳,曾经拥有完美的爱情、完美的家庭,最终,丈夫背叛,公司出了意外,她卖掉了房子,带着孩子,回到在湘西的茶厂,脚踏实地的与那里的村民一起经营茶厂。三十岁,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总是有非凡的意义。三十岁的标配,似乎永远都是事业稳定,家庭美满,儿女可以打酱油。我自己也活在30+的年纪里,直到现在,依然不明白,是谁赋予了三十岁如此沉重的意义。因为定义简单粗暴,标准单一。所以,三十岁,也成了人们最容易焦虑的年纪。男孩们检视自己有没有“立”起来,女孩们拷问自己“有没有嫁出去”。仔细想想,不管是立没立起来,嫁没嫁出去,背后呈现的问题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三十岁,你稳定了吗?我们对稳定有着某种执念,就如同对三十岁抱有执念一样。可似乎很少有人认真地问一句:稳定了,然后呢?这两天,在和书友会的小伙伴们,共读欧文·亚隆的作品《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假如恶魔在某一天或某个夜晚闯入你最难耐的孤寂中,并对你说: “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 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 绝无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种痛苦、欢乐、思想、叹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无可言说的事情皆会在你身上重现,会以同样的顺序降临,同样会出现此刻树丛中的蜘蛛和月光,同样会出现现在这样的时刻和我这样的恶魔。存在的永恒沙漏将不停地转动,你在沙漏中,只不过是一粒尘土罢了! ” 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在想,如果你恰巧是那个被恶魔选中的人,听到恶魔说这段话给你听。你一定会拳打脚踢地咒骂恶魔,骂他残忍,骂他剥夺了你生活的可能性,骂他让你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活成了单色系。没有人剥夺我们追求多色生活的可能性,但我们自己乖乖地选择了稳定,还是在三十岁,人生半程未到的时刻。我们选择稳定,因为害怕。怕世界太多的变数,怕自己成为那个被落下的人,怕拼过了依然两手空空,什么都握不住。因为怕,很多人心甘情愿地选择了重复无味的生活。既然选择了重复,既然选择了单色,又怎么会对三十岁以后,四十岁,五十岁的生活抱有期待呢?就像《三十而已》里顾佳说的那段话:“到了三十岁呢,好像大家突然就会急着想要买房子,存金子,生孩子,这些东西都有一个统称,叫后路。人急着为自己寻找后路,生活怎么会好呢?”且不说稳定之后的生活究竟会不会好,稳定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顾佳拼命地努力想要稳定,想要更好的生活,但是,她不会想到,稳定有爱的家会变得摇摇欲坠,那个信誓旦旦只给她放蓝色烟花的丈夫会出轨。王漫妮拼命想要稳定,但是,她不会想到,那个带他看世界的男人,还有另外一个家。钟晓芹觉得稳定就是全部的追求,可是遇上冷暴力的丈夫,也只得忍痛放弃一段婚姻。在我看来,《三十而已》的大结局,用三个女孩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不管你如何追求稳定,年龄会变、心态会变、境遇会变、身边的人也会变,企图用稳定来应对生活的变化,是偷懒的行为,不可以,也难以实现。安全感的获得通常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原生家庭的温暖;一个是长大以后与“怕”的争斗。前者很难改变,父母的养育方式,原生家庭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内心是踏实的,还是兵荒马乱的。但后者是可以掌控的。去试着和那些曾经让你害怕的事情去相处,然后努力的战胜它。就像王漫妮,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可以做好一个“讨债”的职位,但硬着头皮上了,居然发现自己做得还不错。这件事,也大大提升了她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事实上,那些让你害怕的生活,只有见过了,试过了,战胜了,身上的怕才会少上半分。原生家庭不易改变,但我们大可以靠着挑战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扩宽自我认知与掌控世界的边界,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真正的稳定是对自我可以应对生活中一切困难的自信,而不是把自己缩在套子里的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