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精神分析 > 梅兰妮.克莱因学派思想简介(四)

心理学家及流派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5-84584678

梅兰妮.克莱因学派思想简介(四)

发布时间:2021-01-18 浏览次数:198次

内在客体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无意识幻想,了解到它是一种极为原始的身心活动,起源于生理和心理密不可分的婴儿阶段,涉及到客体和自体的关系。在幻想中,客体可以被吸收进来(内摄),也可以被驱逐出去(投射)。通过这种心智功能,外在的、真实的客体得以进入主体内部,成为内在的客体——内在的乳房、内在的父母。

   正因为内在客体和主体之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它们得以成为无意识幻想的素材。出于后者的原始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寻找到内在客体存在的痕迹:在自己的身体(自体)里感觉到异己之物,这感觉一定非常奇怪,又违背常理。从临床角度,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时,有时会觉察到这种异样体验,这种觉察最终会导向治愈性的发展。

  由卡尔.亚伯拉罕提出的内在客体概念,最初是为了解释精神病人奇怪的内在世界(见本系列第一二章)。在克莱因的理论里,它开始被延用到正常人身上:关于个体身份形成和身份紊乱甚至分裂,正如弗洛伊德在1923年指出的,内摄作用是人格(自我和超我)形成的重要一环。问题在于,将外在客体内摄的幻想进程中,主体更多体验到的是善意还是敌意。根据幻想中客体的不同意图(滋养的乳房和折磨的乳房),主体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吸收同化好的,疏远拒斥坏的。关于内摄,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它是一种基本心理过程,和无意识幻想有关,是把某个外在事物吸收进(take in)内在世界的主观体验。最早的内摄作用主要是通过口腔来完成的,所以原始的内摄作用也称为吞并(incorporating)。后来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也加入进来。内摄的结果,是外在事物被内化(internalizing)。

    下面是两个案例来自克莱因1935年发表的《论抑郁躁狂状态的心理成因》,两个有疑病症状的成年男子,多年来一直认为自己体内有某种东西,通过精神分析的工作,疑病症状背后潜在的无意识幻想和不为人知的意义得以浮现。

                                            

案例: 内部的小人

 

   ·“·······病人Y,他有强烈的偏执与抑郁现象(以偏执为主)及疑病,他花费大量分析时间来抱怨身体不适,间或穿插着他对周遭人们的强烈怀疑感,通常与他们有直接关系,因为Y认为他们用某种办法引发了他自身的种种不适········”

     

    在系列一所提及的丧亲男人,关于他梦境的自由联想,交叉呈现了修复妻子和屠杀妻子的愿望 因此,我们认为这两者是等价的,正如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指出的,当B元素和A元素先后出现时,AB就是有关联的。病人Y抱怨身体不适和抱怨别人因此也存在某种关联—在无意识层面,对他人的偏执感觉引发了身体不适,好像那些在内部折磨着他的器官(内在客体)真的和外在世界那些引起他怀疑和恐惧的对象是一回事。

   

      ········经过一番艰难的分析工作之后,随着不信任与怀疑感的减弱,他和我(克莱因本人)的关系日益改善,显然,埋藏在持续的偏执指控、抱怨与对他人的批判之下的,是对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对父母和他人的关心。与此同时,哀伤感与严重的抑郁也越来越多涌现出来。在这个阶段,疑病的症状有所改变,Y一反常态,包括向我呈现抱怨病痛的方式及其内涵······

 

   当Y对自身的体验,对自己内在所有物的感觉有所变化时,他对别人的猜忌与不信任感也随之减弱了,与之同时,主导情感也发生了改变:对他人的担心和责任感加强了:

 

   ········例如,Y抱怨了许多身体的不适,然后说他吃了哪些药,一一列举了胸部、喉咙、鼻子、耳朵、消化道的用药情况·······好像他在护理这部分身体与器官。他继续提到对一些受他照料的年轻人的关系(他是教师),以及对某些家人的担忧···········

    

    我们还是要看到病人言行中的内在关联,当病人流露出对自身器官(内在客体)的担忧时

这种态度也反映在对真实的人物(学生与亲属),这些外在客体上。自由联想中素材的先后顺序暗示了Y将内部器官与外在人物联系在一起。在无意识幻想中,他的内部器官等同于那些活生生的人物,需要被护理和照料。

 

      ········事情越发明朗,他想要治愈的各种器官代表了内化的兄弟姐妹,他对他们怀有罪疚感,必须要让他们永葆活力··············。

 

     内在客体的存在感(自体中好像有异物,是属于别人的东西 ),通过与外在客体(深爱的家人和)的直接联系被强烈的表现出来,呈现清晰可辨的内外一致性。内在客体(生病的器官和某些部位就像体内的小人)就像感觉中生病的家人一样需要照料。当然,病人自己并未发现这种联系和无意识含义,感觉和体验是通过间接和晦涩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生病器官和亲戚学生在联想素材中的交替出现)。亚伯拉罕在他的工作中反复观察到这类现象,证实了有一个内在的世界:这个世界住满了小人一样的客体,在无意识幻想层面,它们就是内在舞台的演员。

    在自己的身体里、心里感觉有别的人物存在,这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匪夷所思的体验。我们会经常听别人抱怨说:我被某某气的胃痛。他们想要表达的潜意识含义是:某某就像一个坏的内在客体闯进胃里大肆破坏。我们也会用“心里像有小鹿在乱撞”来形容一种焦虑和期盼的状态,内在客体像小鹿一样扰乱心神。这两种与内在客体有关的状态均引起了真实的躯体感觉:胃痛和心跳。当我们对某人特别生气,或是将要见到一位憧憬的人物时, 就可能有上述体验:内在的异物感。 大多数人在热恋时,能清晰得感觉对方存在自己的心胸中,一想到他/她就感到暖洋洋的,在遇到挫折时,也感到他/她在给予自己勇气和力量。一如我之前引用的歌词: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心里,我的梦里 ,我的歌声里。

     还有一类很有趣和值得深思的事情是:人们普遍会把自身某个部位、器官看做第三方。在意识层面上,觉得那个部位、器官需要得到锻炼和照顾。为它们担心、希望它们能像更好的运作。比如:我瘦弱的胸、我发达的二头、我糟糕的肚子。在精疲力尽时,人们也会鼓励自己的手或腿:动一动啊,再坚持一会·········。在另外一些时候,人们的不悦和愤怒会指向自身某个部位:比如,发炎肿胀的扁桃体、疼痛难忍的牙齿,他们要求切除或是拔牙,好像它们是入侵的敌人,需要被驱逐。·这些生活中的例子,旨在说明身心状态通过无意识幻想建立关联,内在客体(它们被赋予某些意义时)也一样。


(文章转自网络,作者:镜与明灯,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cache
Processed in 0.00776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