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受伤?
发布时间:2024-12-22 浏览次数:2次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
TA们很遵守规则,非常听话,很少违抗父母和老师,对于长辈提出的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会照做不误;
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家人,总是会为他人考虑,非常谦让,但对自己却很随便,总把“你说怎么办那就怎么办吧”挂在嘴边;
不善于做出选择,总是担心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害怕得罪别人,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提早学会了察言观色,却失去了作为孩子应有的放肆与天真。
这样的孩子,看起来似乎真的很优秀,德智体美劳样样拔尖,而且从来不让父母费心,是街坊邻居嘴里的“好孩子”楷模,也是淘气包的父母嘴里总是念叨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这样看起来似乎非常优秀懂事的孩子,却在某一天患上了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将刀子对向自己,开始自杀、自残。
为什么这样懂事的孩子,心里却很受伤?
01 懂事的背后,是被忽略的情感
在这里咨询师想要问大家几个问题:你觉得你的父母理解你吗?他们能够与你感同身受吗?
想必很多人都会回答“不”。
特别是在东亚家庭的文化教育背景下,父母似乎总是能够用一句话来终结我们说的正起劲的话题。
就比如今天被老师骂了,心里很委屈,跟爸爸妈妈说起这个事,得到的回答却是:“老师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骂你,肯定是你自己有问题,你怎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好好反思反思自己呢?”
这样一句话,就让孩子把满怀委屈硬生生憋回了心里,再也不愿与父母交流感情。
而家长们却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是教会孩子抵抗挫折,成为独立懂事的“好孩子”,却不曾想到,这些情感上的忽视,会成为孩子们多年后都无法疗愈的创伤。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提出一个名为“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父母在情感上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对于一些父母而言,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们保证TA们吃穿不愁,衣食无忧,怎么就成忽视了?
但是恒河猴实验就摆明着告诉我们:就算为孩子们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相对“优渥”的环境,如果家长对孩子们的情感交流不屑一顾,进行情感忽视,孩子们就会像被关在笼子里的恒河猴一样,发出的任何情感信号就像石沉海底,没有回应。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们表面上看起来很乖很懂事,但是心里却早已千疮百孔。
而“懂事”的代价,就是使得那些被迫过分懂事的孩子们失去了拥有面对正常生活的力量,只能在父母的阴影下,成为被忽视情感的自卑自责的“乖孩子”。
长此以往,怎么可能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呢?
02 懂事的背后,是高敏感的人格
试问一个小婴儿,TA在刚出生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懂事吗?那当然不可能了。
所谓的“懂事”,也都是在后天形成的。
没有人天生就会“懂事”,但是总有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契机而渐渐懂事。
而经调查发现,那些太过“懂事”的孩子,大多都属于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的人格可以为孩子们的“懂事”带来很多契机,毕竟TA们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很敏感,对颜色很敏感,对气味很敏感,当然也对日夜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人们情绪很敏感。
当生活的环境中出现了不和谐的气息时,高敏感的孩子会比常人更快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气息,并主动去关心这个出现情绪问题的人,哄其开心,为其去做自己实际上并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这时孩子心中的阻抗情绪也会愈加激烈,TA们的需要被压抑而得不到满足,进而让自己受伤。
随着TA的成长,照顾其他人的情绪对TA而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是TA自己的焦虑和消极情绪都得不到解决,更何况为他人解决呢?
长期的失落和压抑越积越多,终有一天会爆发。
03 懂事的背后,是过高的期待
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懂事的孩子的父母通常是比较强势的人,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待。
TA们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做这做那,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制定很多严格的规则,巴望着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一旦孩子达不到TA们的要求就开始“发飙”,对孩子冷言冷语、冷脸以对甚至拳脚相向。
这样的情况下就算孩子们原本是有想要上进的心思,也会在沉重的“期待”和压力下被束缚,无法张开双翼自由飞行。
一次次的失败使得孩子们习得性无助,并在心中形成了“我就是一无是处除了乖乖听父母的话我做不好任何事情”的错误认知,渐渐变得沉闷、压抑,将“听父母的话,懂事”当做自己人生的全部价值。
这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孩子是“成长”了,实际上却是被固着在了自己受伤害的童年时期,长此以往,怎么可能会不出问题呢?
“我会假装无所谓,直到真的无所谓。”我们也只是孩子而已,何必让自己那么懂事,那么委屈。人都是慢慢变老的,可千万别让自己,在活力四射的年纪,于某一个瞬间,心就变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