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心理文章 >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招人嫉妒?

心理知识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5-84584678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招人嫉妒?

发布时间:2025-03-28 浏览次数:4次

嫉妒是一种次级情感,源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受到了威胁,并因此唤起了(通过攻击他人来)保护自己的情绪。显然,我们不可能嫉妒每一个人。这意味着有些人就特别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例如,同样一件衣服穿在不同的好友身上,为啥我就只嫉妒其中一个,同时又觉得另一个人穿同样的衣服特别舒服?


精神分析视角来看,某些人更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往往与被嫉妒之人的人格特质或行为触发了他人潜意识中的冲突、未被满足的欲望或心理防御机制有关。以下是几个关键角度的分析:


1、自恋创伤的激活

嫉妒常源于他人拥有的某种特质(如外貌、财富、才华、人际关系)威胁到了旁观者的自恋完整性(narcissistic integrity)。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某种理想化的自我(如完美、成功),然而,当这种理想的形象出现在别人身上时,他人的这种优势就会像镜子一样映射出自己的不足,挫败了自我理想化,从而引发“自恋性愤怒”(Kohut, 1971)。

例如,同事的晋升带来了比较,挫败了自己的雄心,感觉被否定或贬低,导致自恋受挫,甚至引发自恋暴怒(发飙)。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经历过被比较、被忽视(如兄弟姐妹竞争),那么,同事拥有的优势可能无意识激活其早年“不被偏爱”的创伤体验,嫉妒成为对不公平感的重演。


2、投射与压抑的冲突

嫉妒也可以是一种投射,即将自身无法接受的欲望或缺陷转移到被嫉妒者身上。

例如,咨询师从业初期,咨询量较少,想要夸大宣传,但是又需要遵守心理咨询伦理守则,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欲望和野心。

这种“渴望却不敢行动”的矛盾冲突特别煎熬,因此,在看到其他咨询师夸大宣传的时候,会把自己压抑的欲望以及禁制的规范投射到对方身上。指责认为对方“不择手段”或“炫耀”,这样,就让自己的嫉妒变得合理化了。

除此之外,嫉妒也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随后找到一个背锅侠/替罪羊,以敌意或贬低的形式释放(Freud, 1922)。



3、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裂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认同建立在(对道德模范的)想象性认同之上。

因此,当他人展现出接近“理想自我”的特质时,就可能引发嫉妒,这是因为他人的成就凸显了个体的象征性匮乏、揭示了欲望不可及性的残酷现实,即:

1)被嫉妒者的存在让个体意识到自身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种“匮乏感”通过嫉妒转化为对他人的否定(如“他的成功只是运气”)。

2)拉康认为欲望永远无法被满足。当他人似乎“轻易获得”了个体渴望却无法企及的东西(如天赋、爱情),嫉妒成为对欲望挫败的防御性反应。


4、嫉羡与破坏冲动

梅兰妮·克莱因区别了恶性的嫉羡(envy)和普通的嫉妒(jealousy),认为嫉羡(envy)是更原始的、针对“他人拥有美好事物”的毁灭冲动。

在克莱茵看来,嫉羡可能源于婴儿对母亲乳房的矛盾情感——既依赖又因无法完全占有而愤怒。成年后,拥有美好特质的人可能象征“无法完全占有的好客体”,触发破坏欲。在某种程度上,嫉妒是母婴关系的延伸。

嫉妒之所以无法打破,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嫉妒会带来获益。即贬低(如造谣、排挤)等行为,能够缓解(由于比较产生的)焦虑。



5、社会比较与文化符号的催化

德勒兹认为,资本主义是导致精神分裂的根本原因。

首先,在强调个人成就的社会中,他人的成功常被无意识解读为“自身生存资源的剥夺”(如职场晋升名额有限),这种竞争性环境强化、并加剧了嫉妒的产生。

此外,财富、外貌等易于被观察的符号(如社交媒体上的展示)更容易成为嫉妒的靶点,这些可见性符号的刺激直接冲击个体的社会地位认同。


小结:嫉妒的本质是心理失衡的投射

被嫉妒者往往无意中成为他人潜意识冲突的“载体”。他们的存在暴露了嫉妒者未能整合的自我矛盾、未被满足的欲望或未被疗愈的创伤。

理解这一点,并非为攻击行为开脱,而是揭示:嫉妒的根源不在被嫉妒者本身,而在嫉妒者内心未被照见的暗影。

对于被嫉妒者而言,意识到这一机制或许能减少被攻击的困惑,转而以更抽离的态度应对;而对嫉妒者来说,觉察自身的嫉妒情绪,可能是通向自我接纳与成长的一把钥匙。

cache
Processed in 0.00756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