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你现在的生活有影响吗?
发布时间:2021-06-28 浏览次数:127次
原生家庭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提出来的,指个体从小生活成长的家庭环境,她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都与原生家庭有着割舍不掉的关系,一个人情感的最初体验来自于家庭,家庭的独特体验成了其对社会关系的认知,进一步影响到成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有人能够选择出生和成长环境,原生家庭亦即是每个个体无法回避的影响。
个体人格的发展一方面和个体的基因有关,但同时又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基因方面的问题囿于现代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显然无法控制。所以原生家庭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个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英国有一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导演Michael Apted 每七年拍摄一次,跟拍了14位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未谙世事的7岁孩子,记录这14个孩子从7岁到63岁的生活影像,到了63岁:
上层阶级,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线,成为了精英代表,他们的孩子也在重复着他们优越的路线;
中层阶级,还依然稳定地处在中层阶级这个梯度里;
底层阶级,这些孩子极少上过大学,只是做普通的服务工作,并且常常失业。
母亲的功能高低与否对婴儿的成长当然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只是婴儿成长的优劣排除母亲的影响,还有一个自身的原因。
那就是婴儿自身的发育品质导致的心理功能水平,比如耐受焦虑的能力、心智化的能力、整合和思考的能力等。
这些都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健康程度,决定个体最终的生活品质。
我们不否认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非常重要,但这个世界显然没有完美的父母。
——尼尔
你必须自己选择如何生活:我在晒太阳时看到身边有只蝴蝶,翅膀很美,深红色,白色圈圈,它的生命很短暂,但它停在我身边,并没受到惊吓,好像很高兴地振动着翅膀,享受阳光里那美妙的一刻,生活无外乎是做自己,这世界生生不息,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当我们把现在生活的不如意全部推到原生家庭的时候,也许反映了我们内心对完美父母的期待。
这恰恰又可能反映了我们对现实世界中成长和成熟的拒绝与否认,希望回到童话世界中的潜意识幻想。
这又回到了成长和分离的永久主题。
也许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恰恰是回避面对自我成长,不愿和原生家庭分离的又一次场景再现而已。
把“锅”推到原生家庭的头上,意味着个体紧紧抓住了原生家庭不放手,犹如孩子抓住母亲不愿放手去上幼儿园,回避面对自我的独立成长,希望可以永远依附于母亲身边一样。
原生家庭会影响个体的成熟和独立的程度,有时候也许需要借助咨询师的帮助,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帮助自我更好、更快的成长,以期可以去探索、体验更丰富的世界。
原生家庭的养育性环境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程度是可以修通的。
尤其有些原生家庭具备很大的破坏性和攻击性特质时,个体所处的环境具有残酷、恶劣的性质,可以类比过去港台电影中的黑社会,要么认同黑社会的残酷理念,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要么完全断绝关系,脱离这种恶劣的系统。但摆脱控制,脱离关系,往往又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原生家庭犹如母体,当我们还需要借助“脐带”来生存的时候,自然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这个阶段我们尚未发展成为完全成熟、独立的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需要家庭的养育。
当我们在现实层面发展到一个独立成熟的阶段,但还是会诉诸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破坏时,无论原生家庭过去造成的实际影响是什么,实质上是我们自己紧紧抓住原生家庭不放手,把所有的不幸和不满都推到原生家庭的头上。
与原生家庭建立了一个非常紧密的连接。就像爱恨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本质上都是一体的。
我们对原生家庭越愤怒,往往恰恰来自于我们对原生家庭的爱的不满,期待不足导致了受伤的反应。
成长和分离是我们所有人一生都要面对的人生主题。
成长不只是生理的发育,也意味着心理功能的提升。只有自身的心理功能获得真正的修通和成长,我们才能够摆脱“脐带”。
尤其当“脐带”的营养功能已经消失甚至相反,"脐带“成了从我们身上汲取营养,原生家庭成为“吸血鬼”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摆脱“吸血鬼"的能力。
这是我们自己要去面对的,和原生家庭无关。原生家庭是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的一部分,显然不是我们可控的。
我们能够做的是首先觉察关系的真相,然后尝试发展自身的心理功能,也就是独立、成熟的部分。最终帮助自己更好的面对和处理原生家庭的关系。
晓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