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悲伤是一种安慰
发布时间:2023-10-21 浏览次数:69次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悲伤是一种安慰
There is consolation in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grief
悲伤让人难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它我们会过得更好。通过强调我们所重视的东西,它可以帮助我们适应失去
1967年,两位精神病学家托马斯·霍姆斯(Thomas Holmes)和理查德·拉赫(Richard Rahe)报告了他们开发的一种量表,该量表量化了生活中不同重大事件的破坏性。霍姆斯和拉赫要求数百人根据他们认为每件事对他们的生活需要多大程度的调整来对各种事件进行评级。在评分最高的20个事件中,有3个是他人的死亡:亲密朋友的死亡(评分为37分),亲密家庭成员的死亡(63分),以及最高的配偶的死亡(100分)。
这些发现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关于我们对他人死亡的强烈反应的价值——关于悲伤的价值。悲伤无疑是有压力的。它通常涉及数周,甚至数月的情绪动荡:grief的核心是sadness or sorrow,但通常是其他“负面”情绪,如焦虑、内疚或愤怒。
事实上,从表面上看,悲伤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然而,认为没有悲伤我们的生活会更好的想法似乎是错误的。想想看:人们通常认为阻止他人受苦在道德上是值得钦佩的。然而,在悲伤的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在试图完全消除别人的痛苦时都会犹豫,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有一种药可以消除失去亲人的朋友的悲伤,那么给你的朋友提供这种“悲伤治疗”在道德上是麻木不仁的。我们减轻他人痛苦的普通道德责任似乎并不直接适用于他们的悲伤,这表明与悲伤相关的痛苦对我们来说是有价值的。因此,完全不经历悲伤似乎比经历悲伤更糟糕。
在这些看待悲伤的方式中隐含着一系列的想法,这些想法构成了我所说的悲伤悖论:
悲伤的感觉很糟糕,所以应该避免或哀叹。
悲伤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和其他人)不应该完全避免它,应该感激我们悲伤。
这个悖论能被解决吗?拒绝(1)就是拒绝悲伤让人感觉不好的说法,这很难否认。解决这个悖论的更有希望的途径是捍卫(2):表明悲伤是有价值的,因此不应该避免或哀叹,尽管感觉不好。这样的辩护需要在悲伤中找到一些好处。
亲密的关系不是可以互换的商品,不能像更换一件丢失的外衣那样被替换
尽管人类的善是哲学的研究领域,但与其他主题相比,哲学家们对悲伤的讨论相对较少,而且他们的言论有时预示着对悲伤的惊人敌意。例如,柏拉图在他的《斐多篇》对话中描绘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最后时刻。当苏格拉底准备喝下那杯致命的铁杉时,他责备了他的朋友和追随者,因为他们为他的死亡而哭泣。苏格拉底认为,他们的悲伤反映了一种错误的信念:他的死对他来说是件坏事。他向他们保证,他的死对他是有好处的,因为他的灵魂是不朽的,他的死代表了灵魂从他身体的“监狱”中解放出来。
撇开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不谈,他对悲伤的看法是错误的。他的朋友和追随者可能会同意,他的死对他来说并不是损失,但他们为之悲伤的是他们自己的损失——他们失去了他们的伴侣和老师。在这方面,对悲伤的漠视似乎反映了一种对人际关系价值的粗糙观念。那些与我们有密切关系的人并不是可以互换的商品,正如塞内加在《致卢西留斯的道德书信》中所说的那样,不能像替换一件丢失的外衣那样被替换掉。我们的人际关系之所以有价值,不仅是因为它们带来的好处,还在于它们的内在价值,因为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中心项目或承诺。我们最终悲痛的是,别人的死对我们来说是损失,对那些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角色的人的损失。
在我看来,我们为那些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的人的死亡感到悲伤,这是捍卫悲伤不应该被避免或哀悼这一观点的关键,也是解决悲伤悖论的关键。我们没有——事实上,也许不可能——为每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悲痛。我们只会为那些与我们有身份关系的人的死亡而悲伤,这种关系对我们理解自己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至关重要。无论是配偶、父母、亲戚,还是心爱的政治或文化人物的去世,对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至关重要的人的死亡,自然会引起与悲伤相关的痛苦情绪。同样的死亡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身份危机。对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着不可替代角色的人来说,死亡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自我意识。许多悲伤的人用这种与身份相关的术语(“我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来描述他们的损失,并报告一种迷失感,仿佛他们熟悉的生活世界变得不太有意义。
在我看来,悲伤是一种情感状态,标志着这些损失。这就是悲伤的重要性所在。我们的情绪可以告诉我们我们所重视的是什么。恐惧通过警告我们所珍视的东西可能受到威胁,从而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愤怒,告诉我们,我们所关心的东西已经被别人的不公正行为破坏了;等等......在悲伤的情况下,我们的感受以一种生动的情感方式通知我们,我们在与死者的关系中所重视的是什么。悲伤使我们能够欣赏那个人如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出贡献,塑造我们自己的目标和承诺,并展示出我们可能会效仿的令人钦佩的品质(有时,我们应该避免的不那么令人钦佩的品质);我们感受到的伤害使我们注意到并反思这些事情。虽然悲伤的经历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越痛苦越好,但从所有痛苦情绪中抽离出来的悲伤也不是很有价值,因为它会剥夺我们对失去的东西的关键信息。因此,悲伤的痛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失去。
当我们悲伤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一个工具来重塑我们的身份,更好地了解自己
但悲伤也能帮助我们应对这种损失。因为悲伤是令人痛苦的,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生活。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结束我们与死者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继续与死者联系,因为他们继续影响我们的品味和价值观,而且,如果没有别的,我们与他们的关系继续在记忆中。当然,我们的关系不可能完全像以前那样继续下去。我们不能和已故的叔叔一起去钓鱼,不能和已故的配偶一起计划假期,也不能和已故的老朋友一起回忆大学时光。悲伤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改变这种关系的信息。再一次,我们的情绪向我们揭示了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悲伤和与之相关的情绪让我们审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包括我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怎样的,如何向前发展。
例如,寡妇和鳏夫往往必须决定是否继续住在他们与配偶共同居住的同一住所。这样的决定需要澄清一个人的价值观:比如,在多大程度上,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价值取决于它曾经与已故配偶共享过一个家?这类问题最终是关于配偶曾经如何适应——并且可能继续适应——你的计划和你的身份。如果一个鳏夫对搬离共同家庭的前景感到内疚,他可能会把继续住在那里视为一种选择,体现了继续与已故配偶分享生活的承诺。相反地,对留在住所感到焦虑可能表明它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也许它是关系紧张的根源),并可能导致不同的决定。
同样,情绪反应也能帮助我们在那些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去世后做出许多其他选择:死者的哪些物品该保留还是送人;哪些慈善机构应接受死者的财产;是否删除死者的社交媒体资料。悲伤不能让我们选择如何面对失去。但悲伤的情绪帮助我们把握这些选择所涉及的价值。悲伤和失落的感觉也会强调死者的品质,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影响,这些是我们最希望在他们离开后继续发扬光大的。
因此,我们在悲伤过程中经历的情绪可以使我们所重视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结果呢?当我们悲伤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一个工具,用它来重塑我们的身份,更好地了解自己——在那个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弄清楚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所写的那样,其他人的“死亡”“伤害了我们”,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个存在和我们自己有了更完美的理解”。
不是每一种悲伤的表现都是有益的。有时悲伤的痛苦是无法忍受的。(不幸的是,丧亲之痛是自杀的一个风险因素。)然而,尽管感觉不好,但悲伤往往提供了一个自我认识的机会,这一事实表明,悲伤的悖论是如何解决的。毫无疑问,悲伤是有压力的。但是,悲伤并不是一种可耻的状态,我们不应该希望它能尽快消失;这是一种适应损失的潜在强大手段。因此,像我们这样的凡人应该感激我们能够悲伤。
本文只用于分享交流,传播心理知识,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