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Deficit)还是冲突(conflict)?
发布时间:2023-11-04 浏览次数:54次
当我们谈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时候,往往会想到,自体障碍病人常常合并反社会人格特征——他们无法体验别人的痛苦、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不惜说谎、欺骗、PUA,甚至暴力行为。
1、两种理论
这些就是弗洛伊德的第二拓扑学结构(本我id 自我ego 超过supego)中的超我缺陷。分析的路径往往是区分人格结构、找到抑制点、诠释重复行为,以及面质本我冲动。
同时,我们也会想到科胡特遗著《内省、共情和心理健康的半圆》中,以奥德修斯的修复论替代了弗洛伊德的缺陷论。即(自我、超我和自我理想)中的替代模型,科胡特以此替代/整合自恋人格中的缺陷结构。
在科胡特理论模式中,弱小的自我往往是分裂的结构模式,而不是压抑的结构冲突。其自我:
* 对挫折的容忍度较低;
* 表现出感知和自我觉知障碍;
* 缺乏对冲动的控制能力;
* 往往沉迷于幻想,而非现实生活。
他们的超我更多的受到了本我的严厉惩罚,同时又因为自我弱小,自我只是幻想而不是行动——理想的丰满,行动的拖延。
2、临床僵局
自我在超我惩罚和摆脱惩罚的幻想中摇摆,咨询师往往会很难在其人格的摆荡过程中锁定一个的确切位置,干预和解释的机会稍纵即逝;甚至在锚定一个情景,做出诠释之后,被诠释的一面像泥鳅一样溜走,留给咨询师的,是垂直分裂的另一面。
这是因为,分析和诠释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伤害和攻击,让他们再次体验到了曾经的创伤情景——诠释和分析撕掉了理想化的遮羞布,未发展成型的理想化自我碎了一地,剩下的,只有羞耻、无助和卑微的伤痛。
这就是科胡特自体重建的关键所在,病患的自我理想不足以保护自己,虚幻、宏大的防御性薄纱无法保护脆弱的自我,并因此仓促而又不断的寻找新的理想化客体(象征物),并一次次的感到失望,不断的重复曾经被忽视、羞辱的过去。
3、病因学假说
这种自恋不能的强迫性重复源自于前俄狄浦斯障碍,当来访还是小小孩的时候,想要得到妈妈的回应,但一次次的失败让向外投射的力比多转而向内,不断的蚕食、攻击弱小的自我之后再次外投向理想化的镜中自己;与此同时,无回应的母亲也遮蔽在宏大虚幻的镜像的背后,并且在日渐暗淡侵蚀着心灵的母体,带来了母体被摧毁的恐惧和焦虑,这种紧张感日积月累,无法控制。
这就是自恋疾患创伤情景的元神。
弗洛伊德认为自体缺陷是一种失败的结构,即,当镜映客体出现缺陷后,导致了小婴孩的自我缺陷,并且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不断的镜映出破碎不堪的万花筒镜像景象。
4、不同之处
以下总结了冲突理论和缺陷理论的不同之处
1、疾病的起源
冲突理论认为疾病起源于系统内;
缺陷理论认为源自失败的主体间性互动。即,结构缺陷来自于恒常客体的缺乏、认同弥散、自我削弱、欲望萎靡和自卑
2、动机的来源
冲突理论认为动力来自于结构性的冲突(即代理机构、身份认同和内部客体之间的冲突);
缺陷理论认为动力源自环境的失败,没有迎合患者的需求(即,源自于忽视、虐待)。
3、疾病基本的机制
冲突理论认为疾病基本的机制是压抑;
缺陷理论认为疾病基本的机制是解离。
4、个体化
冲突理论认为自体/客体的分离是一个礼物;
缺陷理论认为病人的自体/客体分离贫瘠。
5、焦虑的类型
冲突理论的焦虑是阉割焦虑;
缺陷理论的崩解焦虑(源自破碎的自我)。
6、治疗:即干预优势
冲突理论的优势在于诠释重复出现的移情,以此解释隐藏的内容;
缺陷理论的优势在于肯定性的干预,即,对每一件事给予意义和理解,以此编辑他们的经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