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恶性事件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34次
青少年处于儿童期之后的发展阶段。很多家长会觉察到孩子的变化,有的甚至觉得眼前的孩子有不认识了的感觉,似乎从前那个熟悉、听话的孩子不见了。
如果从儿童期的养育性环境来说,父母、老师、学校等都会相对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也会倾向于认同甚至享受这种关注方式。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尤其是青春期前期的青少年阶段,需要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儿童期被高度关照模式的削弱和改变,青少年要开始更多自己去面对周围的环境或问题。虽然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但同时也会引发孩子感觉与父母的疏离。青少年对于要放手父母,自己要去尝试独立的场景引发的担心和焦虑。
其次青少年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上、生理上以及内分泌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这些都会引发新的冲突和冲动,最终在情绪层面表现出来。青少年是否有能力面对和处理这些冲突,面对这些冲突所引发的焦虑又会以什么方式呈现或释放。这些都是青少年无法回避的生命之礁(类似水面下的礁石,一旦触碰很可能引发船毁人亡的危险)。
青少年心理层面的发展也是问题重重。原先儿童期由于自身心智发展和弱小的原因,潜意识会选择压抑,只在自我内部处理。比如就算与父母、老师想法不一致,也不太会发生争执。但到了青春期,身体及心理的发育变化使得似乎自己真的具备了和外界抗衡的力量,但同时青少年也隐约意识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把控这股力量。使得这股力量同时也就具备了危险的因素,因为一旦这股力量不受控制的肆意发作,可能导致很大的破坏性。
14岁左右是青少年违抗行为的高峰期。有经验的初中老师能够觉察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会适当调整和把握如何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潜意识会认为违抗行为可以缓解和释放攻击性以及性冲动带来的焦虑。
简单来说,违抗行为成为青少年表达自我、释放自我和彰显自我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而言,探寻自己的边界犹如动物要标注自己的领地一样。但明确边界本身可以看做是个体自我认同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探索未来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不过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与外界的冲突,结合青春期的不稳定和易激惹等特点,冲突的模式也就会显得激化甚至残酷。因为在青少年的潜意识中,这涉及到他们生死存亡的内心世界。
借此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青少年一言不合就会被强烈激惹,比如有时候父母的指责或限制,甚至孩子会有自杀的冲动或行为。对于这种情境中的青少年而言,往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自己的诉求若不被满足,内心会觉得对方无视自己。所以有时候会通过攻击、打败对方来证明自己。成人若无法看到这部分,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青少年有时候夸张、怪异的行为。
由此来看待当下学校中的霸凌现象,往往可能和青少年在早年的养育性环境中被关爱的缺失甚至被恶劣对待有关。导致内心的欲望往往是被打压的,体验又是恶劣的。这类养育性环境显然容易造就一颗残酷的心灵。有些可能因为心理的成长能够慢慢适应现实生活,有些人可能一生都会挣扎其中。
这种心理状态需时间和养育性环境的帮助来调整和修通,当然能借助精神分析的帮助则更好。父母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适当给与孩子空间,又能够在孩子需要时及时回应。对于孩子的“怪异”想法或行为至少表现出想去充分理解的态度,都可能最终帮助孩子更好地经历青春期的生命之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