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发布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54次
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是习惯先跟对方讲道理。这种模式别说是成年人,就算是小学生都知道。可我们也经常会得到这样一句反馈“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我想这种“道理我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很多人的写照。从事心理咨询这么多年,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能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刺痛我的内心。
晓然心理原创
如何过好这一生,
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而非几个或几十个
道理所能解答的。
每个人从小就被爸爸妈妈教导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每个人也都希望有个美好的人生,但当我们停下来看自己或周围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触:人生百态,世事无常,人生不如意的事竟然占了十之八九。如果再悲观一些,我们可能会感觉生活变成了“生下来,活下去”。
其实,这只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有些人哪怕遭遇挫折,不断的经历痛苦哀伤,但还是能笑面人生。“为什么他们能笑面人生,而我却被挫折打击的承受不住呢?”
事实上,我们每个个体,从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到生命终止,这整个过程无论我们接受与否,其中都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生理上不断生长达到成年个体,这是人类的DNA所决定的,与我们自己的意愿无关。但在心理上的发展则是不确定的,有些人进入老年,心理年龄(心智)可能还处于青少年期,甚至是儿童期的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人生幸福与否不只是与生理健康有关,心理的健全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涉及到人类心智化的发展过程。
关于心智化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简单从两方面来描述。
一是情绪感觉方面的发展
刚出生的新生儿本身就已经具备一些初级情绪,比如愉悦、满足等。这和婴儿最早期的大脑发育相关。新生儿出生时大部分的脑细胞已经具备,但许多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却需要8-9年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所以人类的有些情绪是在后天学习发展而来的。
对婴儿来说,哺乳的体验是相对重要的。婴儿饥饿的感觉就会促使ta寻找乳房,通过吮吸乳汁获得愉悦、满足的体验。随着身体的消化,这种愉悦、满足的体验渐渐消失,饥饿感又浮现上来。这是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饥饿感浮现出来之后,乳房出现的及时与否对婴儿的情绪发展会有着不同的影响。若母亲及时给予乳汁的满足,婴儿可能会体验为是神奇的、理想化的乳房。这可能导致婴儿对等待乳房出现的焦虑无法承受,焦虑可能就成为这个个体生命中的无法承受之重。若母亲不能给予满足,婴儿又不得不承受他无法处理的焦虑,以至发展为丧失、创伤的体验。内在情绪体验不断被破坏,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若不能被很好的修复,严重的甚至会有精神分裂的隐患。
情绪的发展还需要心智化另一方面的促进,这就是思维的发展,也可以说成思考的功能。
比昂说过,婴儿是在感觉饿了但乳汁并没有出现的那一刻学会了思考的。在那一刻,婴儿可能首先体验到了焦虑,这个焦虑体验促使婴儿开始发展思考的功能,具有了思维。开始理解自己的遭遇,理解事物本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解发生了什么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时个体就不会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从而修复我们的情绪。就像我们抑郁、焦虑、烦躁不安,但往往我们并不知怎么回事,以为就是某事引发。面对同一事件,每个人的感觉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样经历汶川地震,有的人能够继续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可能到今天生活似乎都停留在那里,无法继续。显然这和我们每个人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息息相关。
而我们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恰恰就反映出了心理功能水平的差异。对有些人来说,当他的感觉使得情绪纷繁错杂无法整合时,往往会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种状态下,似乎情绪困扰占据了生命的全部,思考的功能被严重的削弱,也就不见了理性的部分。然后ta往往会以别人无法接受的方式付诸行动,从而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的生活中那些不安常理出牌的人,那些让我们猝不及防、很难理解的人,他们的行为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这类人由于内在情绪的困扰,自身处理情绪的功能又未能获得很好地发展,他们在行动过程中自然也就很难去考虑顾及他人的感受。在与他人的现实交流中,其实他们更多是停留在与自己的情绪挣扎中而无法摆脱。处于这种情绪体验中的人,自然给他人的感觉不会太好。在这样的特殊阶段,道理的影响力显然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我们处于内在情绪困扰中,我们的全部精力都将消耗在与情绪的冲突和挣扎中。如果我们思考的功能没有完全被破坏,那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能够通过理解内在冲突而修通自身的情绪,从而走出情绪的困境,最终获得自身的成长。
反之,这种情绪困境的体验可能就要对我们产生极大地攻击性了。无论这个攻击性朝内亦或是朝外,都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这种例子其实我们很多人都遭遇过,比方说上学时遇到难题,在百思而不解,急的抓耳挠腮时,这个时间段若是超过一个承受的阈值,内心的恼怒就慢慢开始浮现了。在表象上是难题未解,实际上可能是我们无法承受情绪体验中的困扰、无力、挫败感等。当这些感受累计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整合修通时,潜意识会选择一个对象作为替罪羊。让我们感觉似乎所有的痛苦困境都是这个替罪羊导致的,从而对这个替罪羊进行攻击。遗憾的是无论我们选择自身还是对方作为替罪羊,都只是被自身的情绪所绑架,然后按照情绪的指示完成莫须有的罪名:要么指责题目太难,要么攻击自己太笨。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情绪体验下,使得我们偏离了当下自己本该应对的场景。
再举个例子,考试大家都经历过,每次考试前老师都会交代遇到难的题放一放,先做后面的题目。但若我们的心理功能不够,难题导致的情绪体验就会把我们困住,无法摆脱,进而影响整个考试过程。生活中也往往如此。曼德拉出狱后曾说:“我若不能把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后,那我其实仍在狱中。”
讲道理,更多是所谓的应该和不应该。如果人生只剩下讲道理,那我们很大程度上就会把自己局限在理性的框架下,这就会导致出现一种被捆绑的、刻板的人生,并且这种人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把自我的情绪阉割掉。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情感隔离的个体,就是以道理为生命的全部。似乎他们只要按道理行事,就可以获得幸福的人生。孔子的“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我们关注自己的情绪,倾听内心的声音,才是真正对自己的尊重和关爱。
如果想过好这一生,
光靠道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我们内心开始浮现“道理我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话时,就意味着我们要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尝试去探索、理解生命了。当我们能去思考除了道理以外的东西时,我们可以更多的去关注我们的内心,这才是我们的福祉。我们想要获得内心的成长,更多的则是需要在探索内心的过程中,有破茧成蝶的勇气和欲望,能忍受情绪的煎熬和攻击,再不断自我成长修复,从而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晓然心理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内容来自官方微信公众号:晓然心理
— The End —
如果你正在被抑郁、焦虑、愤怒、烦躁等情绪所困扰,并想对自己进行探索。你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帮助你解决问题,打开心结。
------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