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学习焦虑引发的恐慌
发布时间:2024-04-05 浏览次数:55次
如果基本排除生理方面包括智商等的因素。那我们就可以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看。
首先,焦虑和抑郁的症状都是自我呈现的某种表象。这与个体精神机制的运转相关。个体精神机制的运转方式不同于意识层面的理性思考,是我们内心的无意识空间,是某种特殊视角选择的应对方式。
如果我们把学习的内容本身当作是个体外在世界的一个对象,学习的过程在象征化的视角来看犹如个体最终占有或拥有这个对象。意识层面,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是我们内在的精神机制的运作显然不是按照意识层面的套路来出牌的。
我经常举睡眠障碍的例子,很多人睡不着不是外界因素,因为当事人自己都可能已经自我安慰无数遍,告诉自己“是时候该睡觉了”,但显然无效,这种情形如也无法靠睡前按摩、牛奶或听音乐之类的方式得到有效处理,是当事人自身内心存在一股阻碍自己入睡的力量。
借助睡眠障碍的例子,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层面都想好好努力,但潜意识也许存在某种对抗的力量。如果这股力量得不到领悟和修通,会一直干扰我们和外界的关系。
我们可以尝试用生活中的场景来做些粗浅的理解。小盆友们看到喜欢的玩具时反应可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孩子能够直接表达“我想要”,而有的孩子会找个理由,比如“那个玩具那么贵,一定不好玩”之类来拒绝自己其实想要的东西。事实上每个孩子的反应都不会完全一样,我们可以用连续谱的视角来看。每个个体都在这个连续谱的某个点位上而已。
拒绝玩具的孩子内心有个早年经验,这导致孩子选择用这种拒绝的方式来防御自己不受到伤害。
回到学习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作是个体对外界的“拒绝”。这种拒绝中隐含了否认和攻击。在拒绝玩具的场景中,孩子表象上是对玩具的拒绝,实际可能是在表达对可以被好好关爱、好好善待、好好照顾的否认(防御)。这与现实中的父母无关,是孩子心体验的外在呈现(比如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作家里孩子的养育,但幼小的孩子无法理解这一点,更多直接体验为父母和自己的分离)。
之所以对被善待会有拒绝,往往来自于个体的早年经验。如果被善待、被爱是踏实、稳定的内在经验,个体的拒绝不太可能出现。恰恰是这种经验太过于缺失,导致内心不觉得能够真正拥有,哪怕遭遇到,也会面临随时都会丧失的风险。换句话说,爱(获得、拥有)的体验若是带来的是更多的焦虑,那不如在一开始就拒绝(否认和攻击)。至少这样就回避面对爱的丧失带来的抑郁,那可能是更难以面对的痛苦。
别人的成功带来自己更多的苦恼,这个场景中好像别人的成功夺走了自己本来可拥有的好东西(比如被爱)。似乎自己永远的丧失了爱。我们在内心把别人幻想成了一个破坏或剥夺者。这些也显然还是和个体的精神机制的运作相关。修通内心世界的冲突和困扰,才可能真正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焦虑。
学习焦虑这种状态本身,一方面有对自我要求高的部分,已经隐含了一个苛刻的对待自我的力量。很可能是在早期自我的其它部分比较孱弱,无法和这部分抗衡。尤其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使得自我的其它部分发生改变,导致与苛刻部分的冲突,从而引发了焦虑。
另一方面这个苛刻的部分本身,是个体身上自我破坏性的表达。强迫自己接受自己并不一定想要的东西。犹如摄食障碍,明明已经吃饱了,还会狼吞虎咽,胡吃海塞。这个场景中吃下去的食物已经不具备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反而对身体是种破坏性的攻击。
个体在内心无法整合食物的好坏,导致现实也无法分辨和处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学习障碍类似。学习障碍可以类比于厌食症,只不过严重程度不如厌食症而已。一个是神经症水平,后者是人格障碍水平。
借助心理咨询,咨询师的理解和解释最终帮助我们能够慢慢领悟对客体(对象)的体验,整合与外界的关系,从而处理冲突,最终修通焦虑。
PS: 一定要说建议的话,那就是寻求专业的精神分析心理咨询的帮助。尝试靠近内心的焦虑与恐惧,理解情绪的真实意义。
晓然心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