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精神分析中的心理空间特征
发布时间:2025-07-01 浏览次数:7次
张磊, 金欣玉, & 张嘉怡. (2023). 客体关系精神分析中的心理空间特征.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39(1), 85-89.
摘 要:精神分析心理结构具有深刻的心理空间特征。从弗洛伊德、克莱因到拜昂与梅尔泽,精神分析中的心理空间构建由基于意识的纵向结构转向基于身体的横向结构。其中,作为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人物,克莱因的心理空间特征具有主体间性的初步特征,而拜昂的心理空间结构更具身体维度特征,梅尔泽则揭示了个体心理空间结构发展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客体关系;心理空间;主体间性;克莱因;拜昂;梅尔泽
心理空间的建构是精神分析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虽然弗洛伊德鲜有对心理空间的直接论述,其理论核心中却一直存在着有关空间的预先构想与应用。对于弗洛伊德来说,心理空间表现为一种特定的心理结构,是其理论模型的前提。不论是在其第一地形学还是第二地形学中,弗洛伊德所描绘的心理结构都具有某种空间性隐喻。客体关系学派精神分析的奠基人克莱因继承并拓展了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她认为精神分析心理空间结构中的空间维度不仅是个体内部的纵向水平,同样也应包括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横向水平。在克莱茵的基础上,拜昂与梅尔泽等后客体关系学派精神分析学家进一步提出新的心理空间构想,认为心理空间的维度应包括个体自身的心理内容、与外部世界的转化和联系以及该系统内部的自身生发。如此一来,空间性在蕴含于心理架构的同时,也具有了本体论意味。本文尝试厘清客体关系学派中三位重要精神分析学家对心理空间的建构与发展,为未来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提供明晰的理论借鉴。
一、克莱因的心理空间特征
克莱因继承并拓展了弗洛伊德这种深度心理的发掘,将主体间性特征引入其心理空间构建中。自精神分析建立伊始,心理空间便呈现出具有层次的深度结构。弗洛伊德在其第一地形中,将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以三层空间结构的方式进行划分:意识是心理的表层,它肩负着交流、加工以及展现的功能;前意识是一种准备状态,处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中间地带;而潜意识则是深层的、无法被意识到的部分。然而,心理的复杂性并不局限于这三种层次的划分,压抑、宣泄以及满足等欲望的基本流动无法完全展现人类心理的全貌,更无法解释诸多不同的人际现象。事实上,弗洛伊德正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这种弊端,才提出由伊底、自我与超我所构成的第二地形学说。在第二地形学中,意识、前意识以及潜意识不再截然划分,而是分别参与到三个新的人格结构之中。例如,自我与超我中都既有意识也有潜意识内容。对弗洛伊德而言,这两种心理地形并不截然划分,它们相互补充并共同描绘了心理面貌。鉴于此,我们可以将弗洛伊德的第一地形学说看做是第二地形学说的底层设计。可见,弗洛伊德此时仍沿用其对主体意识深度的纵向心理空间建构,而并未描述心理空间在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系。由此,克莱因在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基础上向外探究了母婴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并建立其客体关系理论。在心理结构上,克莱因更注重个体与外部世界客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注重母亲与婴儿之间的早期联系。她发现母亲的乳房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认为婴儿对乳房的感觉变化是其构建心理结构的前提。因此,克莱因在其《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一文中指明“婴儿早期对母亲的潜意识认识……是其发展母婴关系的基础。”如此一来,一种全好与全坏的心理逐渐分裂,并在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的作用下逐渐整合,构成婴儿心理空间的最初模型。在该过程中,婴儿对母亲的身体尤其是母亲乳房的投射性认同起到了联结内外部世界的桥梁作用,且已表现出主体间性的特征。
克莱因心理空间中的主体间特征表现在其对潜意识幻想概念的论述中。潜意识幻想是潜意识中的幻想,其中潜意识是不在意识之内的内容,而幻想则是本能的心理表征、精神联系或表达。在克莱因和其弟子艾萨克斯看来,无意识幻想主要作为欲望满足方式与防御手段参与构建幼儿的心理结构,而这一过程是通过婴儿与母亲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的。该过程中,婴儿最初在幻想中内摄的是诸如乳房和阴茎等的部分客体,然后才是母亲、父母甚至父母结合体等完整客体,且内摄越早的客体越荒诞,越容易受到歪曲。然而,随着这种内摄行为的发展,婴儿的现实感将更加清晰,内部客体也更接近外部世界中真实人物。她将自我与这些客体中的认同称为内摄性认同。通过内摄性认同,婴儿将这些客体部分吸收进自我,帮助其自我的人格和心理结构的形成与成长。如此一来,一个复杂的内在世界就在婴儿的心理中建立了起来。西格尔认为,潜意识幻想中这一过程是相互的,“如果无意识幻想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对现实的感知或解释,那么反过来也成立:现实也影响着无意识幻想,现实被体验、吸收,并对无意识幻想本身产生强烈的影响。”在该过程中,潜意识幻想在婴儿和母亲之间创造了一个可以包含幻想与现实交互的内在空间,具有深刻的主体间性特征。
二、拜昂的心理空间特征
相较于克莱因,拜昂更强调个体内部心理空间中的身体维度。拜昂是克莱因的学生,也是后客体关系学派的引领者,他在对克莱因学派理论有着深刻洞见的同时,也具有继承与拓展克莱因学派的最佳条件与能力。拜昂并未如弗洛伊德一般含糊地遮盖无法调和的身体与心理联系,也未像克莱因一样简单地将身体观念化之后再引入心理,而是在其心理建构中描述身体与心理的交织关系。在他看来,身体以及基于身体与物质世界同质性的事实,让个体心理与世界有了本质上的联系,同时也令心理空间结构更为具体。事实上,拜昂理论所讨论的心理内容产生于弗洛伊德与克莱因都没有直接表达清楚的、具有混杂性的身心交织背景,因而更具有衍生性。这种衍生性指作为心理内容的身体与观念在不同情境中将会衍生出不同的样态,它们不遵循因果律,并能够相互指认。简言之,拜昂的心理空间构成是一个在个体与世界整体背景下具有理解与描述功能的解释系统。个体的心理状态不再被看作是一系列因果关系的堆积,而是每一个生活事件发生时刻的特异现象。同样,在分析过程中,分析师也不再需要解释心理症状,而应在对来访者的具体体验中感受与表达。在该过程中,身体以不同元素的形式参与着心理的构建并具有奠基性作用。拜昂在其心理结构中引入了 α元素与 β元素,巧妙地将在精神分析中处于对立位置的身体与精神融合在一起。具体而言,所谓 β元素,是指那些无法被意识所理解的内容,它是一种没有被赋予意义的感觉印象,类似一种默然的直觉。事实上,拜昂本人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但仍然受到了休谟和康德的影响,其 β元素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类似于物自体的一种存在。他指出,β元素就是 “事物原初的状态,是物自身(things in themslves)”,而这个“物自身和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一样,是指无法认识到的对象 ”。拜昂曾提到 “精神空间是无法被理解的物自身,但是可以被思想所表征 ”,以此来表明精神空间与基于身体的 β元素具有着某种质的相似性。正因此,米切尔才认为拜昂对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和概念做出了全面的继承与发展。
在拜昂理论中,心理空间的主体间性同样得益于基于身体的主体间转化。拜昂所言的心理空间内容中, α和 β元素是主体间转化的关键。不同于 β元素的无意义与不可认识,α元素可以存在于意识与梦等情境中并作为构建思想的元素,它包括感觉、表象以及观念等。拜昂认为,α元素是 “真实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仁慈的客体 ”①。可以说,α元素是拜昂构建心理空间过程中的可操作之物。得益于 α元素的意义和联结功能,它同时也是联系潜意识、前意识以及意识的重要一环。因此,α元素也就具有了观念以及前观念的形式特性。拜昂坚持认为基于身体的情绪情感等直观感受是 α元素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这实现了身体现象学中对知觉首要性的强调,“把人类知识还原为感觉 ……在于参与这一知识的诞生,在于让它如同感性事物一样对我们是可感的,在于重新征服理性认识 ”。拜昂认为 α元素的产生过程得益于 α功能。 α功能类似于身体现象学中的绽出(ek-stase),即在内容积聚的过程中,因身体以及头脑的特殊组织而获得意义的生成,成为意识之光的最初元素 ———α元素。在心理空间的形成过程中,α元素通过组织和联合形成一张意义的网。这张网是意识中的最初秩序,它能够形成一种类似于潜意识监察和自我协调功能的 α屏障,为心理空间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需要指出的是,β元素在向 α元素转化的过程中离不开基于个人身体的情绪情感、感觉综合以及与世界的交流。同样的,精神空间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体与世界的交流。对拜昂而言,个体与世界的交流是 β元素转化为 α元素以及 α元素逐渐形成网络并构建其心智空间的关键。他对 α过程的描述揭示了这种变化:“(婴儿)……被令人痛苦的粪便、内疚、濒死恐惧、极度的贪欲、吝啬和尿液所包围,需要排泄这些坏客体使之进入不在那里的乳房。如此一来,好的客体就会将无乳房转变成乳房,将粪便和尿液转变成乳汁,将濒死的恐惧和焦虑转变为生命力和信心,将贪婪和吝啬转变成爱的情感和慷慨,婴儿吸收的坏的性质现在被转变成好的性质,并被再次返还回去。” 显然,母亲在容纳过程中利用 α与 β元素的转化能力吸收婴儿所不能忍受的部分,进而通过其本身的理解与容纳能力将该部分心理内容转化为可被婴儿理解的内容,最终再返还给婴儿。如此一来,婴儿心理在与重要他人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形成意义的集团,从而出现自己的、具有存在论意味的心理空间。
概言之,拜昂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一种建基于身体维度之上、具有深度的生成性理论。无论是 β元素、α元素抑或 α功能,都在身心交织的存在中生成运作。它们所构成的任何心理结构都在其变化中获得意义。拜昂认为个体的心理具有深度,需要分析师对患者进行观察、体悟与不断挖掘,而不是解释与构建。既然主体意识是具有深度的,那么我们就无法单纯通过观念将其构建出来,而只能通过最直接的感觉以及共情,投入患者的精神世界为我们展现出其心理世界的风貌。如此一来,分析师的工作便是通过与患者的互动与交流参与到其中,并描绘出与患者共同发现的生活意义。
三、梅尔泽的心理空间特征
如果说拜昂是后克莱因学派的指路人,那么梅尔泽就是追随拜昂一路前行的信徒。拜昂的容纳功能理论促使母亲与婴儿、分析师与患者在情绪情感的交流中建立起具有深度的心理空间。梅尔泽紧跟拜昂的脚步,在认可拜昂理论逻辑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详细描绘了个体内部心理结构的具体维度。
在梅尔泽的理论中,心理空间的发展是一个由一维向四维转化的动态过程。最理想的心理空间是四维的,它不仅是一个既成结构,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梅尔泽看来,个体的心理空间具有四个维度,分别是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以及四维空间。他对心理空间的划分非常形象,一维空间中心理的内容是杂乱的,它们像散乱的元素一样依随着自身的欲望或驱力寻找或排斥着客体。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心理内容的散乱堆积。梅尔泽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些内容的性质受到神经生物学或基因的推动,仍然具有一些 “物”的性质。然而,一维空间的内容并未形成具有意义的组织,依旧是混乱与盲目的,因而只具有刺激对刺激的互动过程。相较而言,梅尔泽的二维空间更像精神内部空间的指称形式,它在本质上并没有空间内核,客体只是诸多欲望点的一种横向联结。此时,心理处于二维性空间的个体还无法理解与思考,也无法将客体的内容进行转化。个体只能感受到客体通过感知觉向其撒来的巨网,他只能处理这张网表面的联系,而无法探究其具有深度的心理内部。三维性空间具有了容纳维度的精神空间。在梅尔泽看来,心理空间是三维性的个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个体混乱的欲望和表面的形式,还能穿过形式进入客体内部感受到其内部的深度。此时,个体心理不再由一个个欲望点或形象所组成,而成为了一个活生生、充满无限可能性并具有深度的人的心理。梅尔泽指出,拜昂理论中的 α功能转化和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正是在这一阶段开始启动。事实上,梅尔泽对三维空间所开启的转化功能也有专门的设定:四维空间。四维空间即是具有时间维度的三维空间,是不断生成变化的三维空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可能性。在梅尔泽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维空间具有内容生成的交织性。换言之,心理是四维空间的个体能够与外部世界或客体保持一种开放的交流,就好像所有的客体都可以在其中 “自由进出 ”一样。这种状态的个体,已经能够妥善应对爱与恨、结合与分离乃至生与死。事实上,他们并非在逃离、隔绝这些主题,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投入其中。可见,梅尔泽所划分的维度是由精神分析出发对身体与心理、主体与客体以及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一种 “侧写”,它显示出了心理如何伴随着一个涌动的、沉默的、具有深度的身体出现的过程。梅尔泽在其描绘心理空间维度的《对自闭症的探索:基于精神分析的研究》(explorations of autism:a psychoanalytic study)一书中便提到,这种空间 “存在于世界之中(the world),而这个世界充满了多样性 ”。
如果用拜昂的元素观点来理解的话,梅尔泽的四个空间都具有不同的元素维度。梅尔泽的一维空间是一种原始的混沌状态,其内容类似于 β元素,它们作为身心交织的最基础的粒子而存在,而二维空间则具有秩序的雏形,具有了初步的形式。在二维空间中,最初混沌的诸多元素也被以感觉的形式整合进一种构成性观念中,因此得以被主体所感知与初步理解。此时,精神空间中的内容类似于拜昂所说的 α元素 ———这一通向转化所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梅尔泽理论中的三维空间便是这些可以被理解的 α元素的组合。概言之,心理的三维空间是由内容所构建的意义结合体。在梅尔泽看来,这种心理内容在本质上起源于身心交织的最初状态,并且能够被身心同时所感知把握,成为建构心理的基石。此时,我们仍然不能说梅尔泽的心理空间具有深度,因为其对心理空间三个维度的论述并未具有真正的开放性与生成性。紧接着,梅尔泽对时间因素的引入以及对心理空间第四维的论述使其整个心理空间理论具有了创造与发展的特质,同时也赋予了其心理空间理论以深度。在主体与客体动态交织互动之前,在转化与投射性认同以及内投性认同发生之前,一维、二维乃至三维的心理空间只能是内容的堆积与组织,其区别只是规范形式的不同,而心理形式中的内容却如死水一般缺乏开放性与创造性。四维空间中对时间转化的强调,使得个体心理中的内容不再被其有限的思想意识形式所束缚,而是在这种框架之下能够自由流动,产生无限的可能性。譬如,具有前四维空间患者的内心中只有单向的欲望或观念的交流,而无法在其所生活中获得自我成长与疗愈的能力;与此相反,具有四维心理空间的个体便能够在与他人或者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感受世界,以一种更开放的姿态面对、吸收以及转化,获得自我。当然,从身体现象学视角看来,这种面对、吸收以及转化并不单单是意识主导的观念性过程,而是基于身心交织的存在性的切身实践。
梅尔泽的心理空间构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观点的基础上,梅尔泽发展了其独特的投射性认同种类,并以此作为其心理空间转化的基本形式。在梅尔泽看来,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概念太过单一,无法准确描述其诸多维度空间的交互过程,因而他提出了大量投射性认同、侵入性认同以及内投性认同等多种投射性认同。其中,大量投射性认同指心理空间中的大部分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投射到客体之中。它的功能主要是将自身所无法忍受和不能控制的情绪情感投射给分析师,以此来削弱主体与客体、个人与分析师之间的界限,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控制客体的作用。然而,大量投射性认同可能无法向外投射到客体之中,转而向内投射进自身心理空间被处于妄想中的自身所接受,这便是梅尔泽所言的与内部客体的侵入性认同。而在一维和二维心理空间的投射之中,个体无法很好地应用身心,只能泛泛地罗列或组织毫无意义的观念或动作,继而无法获得或使用其内部的意义。梅尔泽在一则自闭症儿童的案例中描述了该现象: “好像他们没有了恐惧,只有表面,两维的。他们所感受到的事物不是立方体的,而是只有他们可以依赖的表面,或者他们可以感觉到、闻到、触摸到的 ……从一处得到的感觉 ……他们看起来并没有很好地将事物拢起来……(因为没有厚度)话语从他们身体中直接穿过去。他们的反应(对解释)似乎是这么的延迟,以至于个人感觉你所说过的内容都被落下了(left behind)。” 显然,此时的个体只能触摸到客体所表现出的欲望形式,却无法赋予其统一的意义与内涵,更无法理解其中的情感因素。因此,患者只能牢牢抓住这种表面形式,就好像已经把握了客体一样。梅尔泽将这种现象称为粘附性认同。例如,当个体看到一个父亲用手拍拍受伤的孩子时,他可能只 “吸收 ”了拍这个动作,而无法理解拍动作背后的父子亲情以及抚慰的意蕴。相对而言,梅尔泽所言的内投性认同具有更为深刻的开放性,它能够帮助个体获得意义。梅尔泽认为,当个体具有了三维的空间之后,投射与内投的就不仅是类似于想象等观念,也应当包括爱与恨、高兴与悲伤等情绪情感;不仅应当吸收好的经验,也应当吸收诸如断奶、亲人离世、创伤事件等痛苦的经验。就其本质而言,梅尔泽与拜昂具有相似的出发点:都将基于身体直观的感觉经验放在观念形式之前,也即都倾向于认为个体是活生生地生活在需要面对诸多复杂环境的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被意识乃至潜意识的不同观念所修整过的世界之中。前者是真正基于身心交织的存在,而后者则是对这个存在的形式把握。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观念的主观性以及片面性,这种形式的把握注定是一种暴力的阉割。事实上,梅尔泽的内投性认同具有类似于 α功能的生成性作用,个体在内投性认同的过程中接纳与吸收不同的经验,并使其进入内部空间与已有的经验发生联系与交织,不断地形成新的自体。与此同时,个体在内投性认同过程中也放弃了对全能感的执着,表现为生成与创造的过程(这可能也是梅尔泽将创造性目标作为儿童整合的最高目标的原因),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梅尔泽总结为,“放下是其前提,时间是其朋友,希望是其特征 ”。这个过程只有在心理空间中具有了真正、活生生的生命经验之后才能够发生。由此可见,梅尔泽的心理空间理论是基于身心交织的存在内容的生成性理论,它能够给予个人无限可能的深度。
四、总结
客体关系学派是精神分析中重要的分支学派之一,其在心理空间构建中的潜在逻辑不仅影响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精神分析临床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与启示。在理论上,客体关系学派对心理空间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重视,为精神分析由关注个体的本能转化转向关注主体间关系的内在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临床中,客体关系学派精神分析学家,尤其是拜昂与梅尔泽等人对心理构建中身体维度的强调,开阔了精神分析临床的实践视角。
客体关系学派的心理空间建构观点,将心理空间由个体的纵向挖掘推进到个体与世界的横向交织,在促使精神分析心理空间的理论构建更具主体间性特征的同时也弱化精神分析的个人化倾向。克莱因基于弗洛伊德投射与认同概念,以潜意识幻想为中介,将弗洛伊德个体化的心理动力建构发展为与世界相联系的客体关系建构,对精神分析中主体间性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奠基意义。拜昂则通过其 α、β元素以及 α功能的引入,更清晰地描绘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互动以及影响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心理空间建构的横向联系。梅尔泽在借鉴克莱因投射性认同概念的基础上丰富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这种横向联系方式。可见,客体关系学派诸多精神分析学家的心理空间构建推动了精神分析理论由关注主体的纵向转化转向关注主体间的横向联系,为摆脱精神分析理论的个体化倾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体关系学派将心理空间由个体的主体意识领域推进到具体的身体领域,为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同于弗洛伊德,克莱因更关注分析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构建,而拜昂与梅尔泽则进一步指出这种基于早期母婴关系、移情以及投射性认同而形成的主体间关系在重塑个体心理空间构建的同时,也使身体成为了主体间互动的关键一环。梅尔泽在强化投射性认同方式的同时,也强调分析师基于其自身感受对患者直接反应的重要性,因为身体是心理空间形成的原始参照物。毫无疑问,客体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临床实践虽未摆脱古典精神分析的基本路径,但其在构建主体间关系中对身体地位的思考与引入在丰富心理空间内容的同时,也为精神分析的临床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